
1944年最后一天的夜里,当大多数人准备迎接新年钟声的时候,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地区的美军士兵却在冰天雪地里紧握着步枪,浑身发抖。他们不知道的是,几公里外的森林里,成千上万身穿白色雪地服的德军士兵正摸黑朝他们靠近。这场发生在新年前夜的突袭,规模不小、伤亡惨重,可奇怪的是,后来几乎没人记得它。
说起1944年底的欧洲战场,大家想到的都是阿登战役,就是那场德军拼死反扑、美军差点被打懵的大战。可就在所有人眼睛都盯着阿登的时候,希特勒悄悄在南边的阿尔萨斯又下了一步棋。这步棋下得够狠,差点让盟军腹背受敌。
当时的情况其实挺糟的。巴顿的第三集团军往北跑去救被围在巴斯托涅的美军,阿尔萨斯这边的防线就交给了帕奇将军的第七集团军。问题是第七集团军本来人就不够,现在防线一下子拉长到110公里,这不是要了老命吗?更惨的是,阿登那边打得太消耗了,第七集团军成了最不受待见的那个,补给什么的根本排不上号。
有的士兵穿的是英国人、加拿大人淘汰下来的旧军装,还有人干脆套上缴获的德军大衣。你想想,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这些小伙子得有多难受。更离谱的是,有三个师连火炮都没配齐,这让人怎么打仗?
希特勒这老狐狸眼睛毒得很,一眼就看出这是个机会。他手里还藏着几支精锐部队,都是从芬兰调回来的山地师和装甲师,正好派上用场。12月28日,他把各个师的指挥官召集起来训话,说的那叫一个狠:“咱们这次不是为了面子,就是要把能找到的敌军全都干掉!”
他打的主意很明确:突破美法联军防线,拿下斯特拉斯堡这座城,顺便绕到巴顿后面抄他老底。要是真成了,不光能包围一大堆盟军,还能威胁第三集团军的后方,说不定能让战局翻盘。
阿尔萨斯这地方对德国人来说意义不一般。历史上这块地方和旁边的洛林经常被德国占领,法国人和德国人为了这片土地打了好几百年。重新夺回阿尔萨斯,在希特勒看来就是大功一件,能让国内老百姓的士气涨上去。整个行动代号叫“北风”,这名字起得还真贴切,因为整场战斗就是在漫天风雪里进行的。
盟军这边也不是傻子,通过英国人的密码破译,他们嗅到了点不对劲的味道。艾森豪威尔担心第七集团军重蹈阿登的覆辙,就下令让他们从突出的防线后撤,缩短战线好防守。
这命令一下,可把法国人给急坏了。斯特拉斯堡对法国人来说不只是一座城,那是国家的尊严啊!1870年普法战争输了之后,这城就被普鲁士人占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每个法国小孩都会背。1944年11月刚解放斯特拉斯堡的时候,法国人哭得稀里哗啦的,这才过了一个多月,你让他们再放弃?
法国指挥官们死活不干,担心撤了之后德国人会对城里的老百姓下毒手。戴高乐这个倔老头更狠,直接威胁说要把法国部队从盟军指挥体系里拉出来,自己单干保卫城市。你说这事闹的,打仗还得考虑政治因素,艾森豪威尔也是头疼。最后还是丘吉尔出面调解,艾森豪威尔才松了口,同意调整撤退计划,保证斯特拉斯堡的安全。
德军参谋部就是看准了这矛盾,制定了个“双管齐下”的方案:主力朝着孚日山脉那边打,同时派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直扑斯特拉斯堡,想打盟军一个措手不及。
1944年12月31日午夜,别人家都在庆祝新年,阿尔萨斯这边的美军士兵却在散兵坑里冻得直哆嗦。德军选这时候发动进攻,就是赌盟军会因为过节放松警惕。他们投入了17个师,包括那些号称“帝国之花”的党卫军部队,从两个方向发起钳形攻势。
战斗一打响就惨烈得不行。德军士兵穿着白色雪地服,用英语喊“别开火!”,把美军搞得一头雾水。有些临时拼凑的美军小分队瞬间就被打垮了。德军这次还真下了血本,投入了近1000架飞机提供支援。
不过德军的问题也很明显。各部队之间配合得稀烂,指挥混乱,17个师被分散在80公里长的战线上,火力密度根本不够。更搞笑的是,他们把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放在山地,坦克在山里根本施展不开,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美军虽然准备不足,打起来却是真不要命。在第44师的防线上,士兵们一次又一次打退德军进攻,阵地前的山谷里堆满了尸体,后来被叫做“停尸谷”。你能想象那场面有多惨烈吗?
最惨的是哈滕镇的战斗。美军第242团第1营在这儿跟德军逐屋争夺,每间房子都要死磕。等到他们撤出来的时候,781个人只剩下264个。一个参加过安齐奥战役的老兵都说,哈滕之战是他经历过的“最血腥的战斗”。
在里特绍芬村,坦克在狭窄的街道上慢慢推进,火炮对着可疑的建筑一通轰,步兵躲在坦克后面,见缝插针往地下室窗户扔手榴弹。那里还有一个全由非洲裔美国士兵组成的坦克歼击营,面对16辆德军坦克的进攻,硬是干掉了11辆,把剩下的打得落荒而逃。
到了1月25日,德军已经彻底打不动了。伤亡太大,补给跟不上,攻势完全停滞。希特勒没办法,只能承认“北风行动”失败,下令停止进攻。德军伤亡超过2.2万人,就换来一小块没啥用的地盘,该实现的战略目标一个都没达成。美军虽然也损失了1.1万人,可关键阵地守住了,斯特拉斯堡保住了,巴顿也能专心对付阿登那边的德军了。
更打脸的是,就在德军在阿尔萨斯白白送死的时候,苏联红军1月12日发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一个星期就推进到离柏林只有100英里的地方。希特勒慌了神,赶紧从西线抽调部队去东线救火,这一抽调,西线的防御体系彻底崩了。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这场“北风行动”打得那么惨烈,规模也不小,可后来几乎没人记得。大家一提二战末期,想到的都是阿登战役、柏林战役,很少有人知道阿尔萨斯这场战斗。可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其实挺重要的,它标志着德国在西线彻底失去了主动权,也预示着纳粹德国的末日不远了。
一个德军指挥官当时说的话挺扎心的:“德国士兵只知道如何战斗、如何牺牲,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话说得够狠,可也是事实。那些在阿尔萨斯雪地里冻死、战死的年轻人,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什么?换来的不过是希特勒狂妄野心的陪葬品罢了。
四个月后,欧洲战争结束,德国投降。阿尔萨斯雪原上付出的那些鲜血和生命,最终促成了这场胜利。虽然这场战役在历史书里不起眼,可它确实是通往胜利道路上重要的一步。
现在回头看,那场除夕夜的突袭就像一场垂死挣扎。希特勒明知道大势已去,还要拉着无数士兵陪他赌最后一把。那些在冰天雪地里战斗的士兵,不管是德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们都是这场疯狂赌局的筹码。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谁输谁赢其实早就定了,只是代价还要继续付下去。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战役会被人们记住,有些却被遗忘?阿登战役名气大,是因为它差点让盟军翻车,够惊险刺激。可阿尔萨斯这场战斗,虽然也打得惨烈,最后却没掀起多大波澜,所以慢慢就被淡忘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记住的往往是最戏剧化的那些时刻,而不是最关键的那些节点。
话说回来,战争这东西真是残酷。那些在雪地里战斗的士兵,有多少人看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又有多少家庭因为这场战斗而破碎?我们现在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谈论历史,可对当事人来说,那是实实在在的生死考验。
你觉得这场被遗忘的战役,是不是也值得我们记住?那些为了守住一座城、一条防线而牺牲的士兵,他们的故事是不是也应该被讲述?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融信配资,德创配资,真正的实盘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