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道撷萃:思想的自觉》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汇集了著名“三农”问题学者温铁军及其团队数十年深耕乡村建设及国际研究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
书稿以“百年乡建”为主线,揭示了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求乡村自主发展的不懈努力。从张謇的“村落主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书中通过大量历史案例展现了乡建先驱如何在殖民化与工业化冲击下,尝试以本土化路径重构乡村社会秩序。
温铁军在“国仁文丛”总序中指出,中国乡建的本质是“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反思与超越”。他通过“成本递次转嫁论”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常因承接核心国家的制度成本而陷入“低水平陷阱”,而乡土社会的“内部化处理负外部性”机制(如村社理性、集体所有制),恰是中国应对危机的独特优势。书中特别强调,当代乡建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技术文明相结合的文明形态创新。
书稿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框架,如“人类文明差异派生论”“制度派生及其路径依赖理论”“乡土社会应对外部性的内部化理论”等。这些理论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范式,立足中国“三农”实践,揭示了气候周期、地理条件禀赋与文明演进的内在关联,为解释中国乡村社会的韧性提供了新视角。
在全球面临气候危机、贫富分化加剧的当下,该书提到的“去依附”理论与“在地化发展”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摆脱“中心——边缘”依附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温铁军强调,中国乡建的经验并非普适模式,但其蕴含的“多元共生”“系统思维”“风险内部化”等理念,恰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形成呼应。
《温道撷萃:思想的自觉》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乡村建设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被动应对危机的“问题导向”,转向主动构建多元文明共生的“价值导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胡克青
融信配资,德创配资,真正的实盘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