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11月20日的夜里,石觉心里那个慌啊。消息传来,解放军已经越过凌源县。第二天一早,他干脆把部队甩给副司令,自己开着吉普一脚油门跑了。这一走,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影响。部队瞬间乱了套,最后跟着他逃到北平的只剩四个师的残兵败将。
到了北平,形式更糟。1949年1月,解放军把城围得水泄不通。1月21日,傅作义召集众将领开会,当场宣布已经达成和平协议,军队将移到城外接受改编。这话说得很明白,这就是起义。多数人当时就认了,顺应大势,跟着傅作义走才是稳妥。石觉却心思另辟蹊径。两天之后,他和李文等几个蒋介石的心腹一起表态,说会保持军队稳定,不破坏和平解放,但必须离开北平。意思很直接,要回去找蒋介石。
蒋介石得知此事,心里是实在开心。到了这份上,还有人主动回身支持他,这几个人都是铁杆“自己人”。所以1月24日,飞机直接接他们去南京。刚落地,汤恩伯就力荐石觉出任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淞沪防守司令。看这任命范围,上海的防务全在他手里。
回到更早的时候,石觉的路其实并不顺。1924年,他考入黄埔三期,起点还不错,可资质平平。1929年中原大战时,他还只是个营长。抗日战争打响后,他也参与过台儿庄大捷、枣宜会战,战场是真上了,但功劳簿上总是别人的名字更亮。他唯一一次显眼的高光是在1945年率领第十三军进入东北,占下山海关、锦州等地,转战热河时还豪言:“有十三军在,就有热河在!”话是漂亮,可真到1948年打隆化,他的89师一个团被解放军十一纵全歼,连团长都阵亡。石觉立刻收缩防区,往承德一带退守,这已经能看出他的心虚。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要入关的动静出来,他更是日夜不安。果不其然,凌源的消息一来,他直接丢手开跑,这种临阵脱逃的做法换普通人早就完了前程,可他偏偏还能捡个大便宜。到了南京,蒋介石不但没计前账,还一路提拔。
上海守不住时,蒋介石依然信他,把舟山群岛和浙江的防务全交给他,在台湾看来,这就是对“嫡系”的最大信任。12万大军都由他指挥,结果我军进攻其中一个岛时,后续部队没跟上,石觉居然把这次损失吹成“大捷”。更离谱的是,1950年撤退时,他能指挥12万人全部撤回台湾,还捧回了一等嘉奖。
在台湾的日子对石觉来说就是直上青云。他先后掌管防卫副总司令、北部防守区司令、南部防守区司令、金门防卫司令等要职,最后还升到陆军二级上将。为什么一个战绩普通的将领能有待遇赶超名将?蒋介石的想法很简单,忠诚第一,能力第二。太多将领在低谷期选择“识时务”,换蒋眼里就是叛变。低谷还能站在他一边的,就得视为珍宝。
能力不足可以练,但忠诚不够,一点也不敢放心。石觉正是凭着这种稳固关系一直好运到晚年。1963年,脱下军装的他进入政务领域,参与台湾的文官制度改革。武转文后,地位还在升,连“总统府”国策顾问这种位置也拿到了,足见当局的信心。1986年,石觉去世,终年78岁,一辈子的仕途跨越了大陆和台湾,背后的关键词只有两个,忠诚换来了一切。
融信配资,德创配资,真正的实盘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